「大學」作為知識殿堂,承載著學生夢想,亦肩負著國家未來。「大學」的功用,不只是知識文化的傳承,更涉及社會的提升與發展。尤其在數位時代,人工智慧(AI)的進步、永續發展的需求及自由思想的倡導,促使我們跨越教育層面,以更多元角度思考「大學」的使命與責任。
大學是知識的聚寶盆,教師根據社會需求持續進行研究與知識革新,將這些成果傳授給學生,並應用於社會,推動國家向前邁進。
在AI迅速崛起的今日,知識的創造與傳播不再侷限於傳統框架,而是可以通過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式實現。大學必須肩負起責任,成為人文知識與人工智慧的交匯點,並將這些科技進步轉化為實際的社會貢獻。
然而,隨著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數位落差,那些因經濟困難而無法及時獲取數位資源的學生,正面臨我們可能無法想像的困境,因此,大學在推動新的技術應用時,必須確保數位平權,讓每位學生都能平等地享有教育資源。
此外,AI的倫理和治理問題也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AI技術的普及必須建立在可信賴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如何確保AI在教育中的應用既有效又公平,如何尊重保護學生的隱私與資料,以及如何避免AI技術引發的社會風險,在大學治理上要有明確的決策來規範和監督,並於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這些新技術,且同時對此技術抱持著批判性思考。
成功大學有鑒於此,多次規劃相關活動,讓師生共同參與,從美學設計、藝術創作、基因運算到健康福祉,跨領域整合多面向專家的精闢見解,善用AI技術來提升高等教育的質與量,並降低AI應用可能給校園帶來的不安與風險。
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不僅限於知識的傳播和人才的培育,更應積極解決重要的社會問題,為國家政策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持,引領城市與國家的發展。隨著全球面臨能源管理、環境保護和人口結構變遷等挑戰,永續發展成為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應扛起更多社會責任,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自2018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USR)以來,許多大學開始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與地方社區和產業的合作,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些計劃不僅在學術上取得豐碩成果,也在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隨著USR計劃的深入發展,我們應當更宏觀地將其影響力從地方逐步擴展至全國、甚至全世界。
成大地處台南文化古都,長期耕耘專業學術與在地鏈結,成大的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長期投入鯨豚救援行動,場域遍及全台近海,展現推動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成大電資通訊的教授們通過產官學研大聯盟,推動被動元件產業製程的改良,不僅提升我國產業的競爭力,也為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這些都是大學實踐高等教育𠄘擔社會責任之演繹。
根據文獻記載,大學的緣起可追溯到1088年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另外,12世紀的巴黎大學因其編制與校園設施較完備,被視為是比較完善的大學。無論是何種看法,這些早期的大學都誕生於政治、宗教與社會劇變的時代,為學者提供了遠離世俗干擾,可專注在學習與研究的環境。
從最初的科學革命到今日的數位時代,自由思想始終是大學教育的靈魂所在,引領著知識的前行,也是其創新與進步的泉源。大學應該是思想的避風港,學者與學生在這個避風港裡得以免於外界干擾,可以自由地探索與思考。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才能夠為國家與社會把脈,對症下藥。
在面對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與人口結構等重大議題時,自由思想讓我們能夠以全新視角審視問題,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不僅需要來自於學術研究的獨立性,更需要大學治理團隊具備遠見卓識與高度智慧,為學術自由創造穩定良好的環境。這種思想的自由度,使得大學能夠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國家發展提供學術支持。
「大學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大學」,不只擔當著獨特的使命和價值,更肩負激發創新思維及與城市共榮的重責大任。如何培育出具備全球性視野、社會責任感、批判性思維和絕佳實踐力的優秀人才,為社會注入希望與無限可期的未來,是高等教育所承擔的責任,也是高教工作者戮力以赴的目標與願景。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