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贈獎典禮,成大沈孟儒校長(中)與榮獲「首獎」的建築系宋立文副教授(右 1)、電機系李文熙教授(右 2),以及拿下「楷模獎」的生命科學系王浩文教授(左 2)、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王驥魁教授(左 1)合影
2024 第五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國立成功大學獲得兩首獎與兩楷模,連續 3 年成為最大贏家。成大在「人才共學組」中以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在「產業共創組」中以「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雙雙獲得首獎;「生態共好組」中則有「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及「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與教育推廣」同獲楷模獎。今年成大 5 項入圍是最多入圍項目的學校,其中 4 項得獎,成果豐碩。
贈獎典禮中同時舉行「USR,大學的新無形資產」座談,由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主持,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國立聯合大學李偉賢校長分享 USR 落實心得
4 月 9 日贈獎典禮中同時舉行「USR,大學的新無形資產」座談,由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主持,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國立聯合大學李偉賢校長分享 USR 落實心得。成大沈孟儒校長指出,每個大學都有辦學特色,成功大學是以卓越研究為基礎,把各類型專長區域開展出去,關心跟產業共存和在地及國際的關係,將地區品牌的學術量能往外擴張,把高教公共性發揮到極致,如此一來,大學的 USR 不再是苦差事,而是永續的使命。
沈孟儒校長說,大學的 USR 不再是苦差事,而是永續的使命,地方創生要留存最重要就是能夠永續
沈孟儒校長說,地方創生要留存最重要就是能夠永續。以成功大學來看,大學看地方創生就是要有完整架構才有力量,底部是研究創新的科學層面,再上一層是技術,再加上經濟力和文化力,形成一個永續的箭,讓大學挹注地方創生站得穩、看得高,才會走得永續。
2024 第五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 4 月 9 日下午舉辦贈獎典禮,現場匯聚超過 30 位校長、副校長、永續長等獲獎大學校方代表出席
2024 第五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 4 月 9 日下午舉辦贈獎典禮,現場匯聚超過 30 位校長、副校長、永續長等獲獎大學校方代表出席。《遠見》指出,USR 已成台灣高教顯學,今年報名件數盛況空前。報名學校由去年的 44 校提升至 54 校、成長 27.7%,報名件數由去年的 120 件增至 171 件、暴增 42.5%。最終選出 6 首獎 28 件楷模,案件獲獎率為 19.9%;一共 25 間學校得獎,獲獎比率為 46.3%。
《遠見》分析指出,綜觀今年獲獎的方案大致具備八大特點:開創性、回應力、連結力、影響力、有機力、反饋力、複製力、突破力。計畫題材和執行方法是否具創意,落實到地方所需,值得後人學習複製,成為有價的經驗值,備受關注。
在「人才共學組」中以「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獲得首獎,建築系宋立文副教授代表領獎。右為擔任計劃協同主持人的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
首獎/人才共學組/「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
代表「精進學校午餐,點亮偏鄉:攜手偏鄉中小學的共培計畫」團隊領獎的成大建築系宋立文副教授表示,這個專案動員許多老師和年輕人,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典範。
本計畫的核心精神為「美好的一餐,換來學童一日的笑容」。團隊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研究發現全國 1,146 間偏鄉學校各種盤根錯節緣由造成的困境,在 108 至 112 年跑遍全台及離島偏鄉學校,與各縣市午餐承辦人員建立信任關係,釐清問題的成因,探訪偏鄉學校老師、廠商及農民等利害關係人,找出政策務實推動的平衡點,提供政策建議而取得國教署的支持,進而投身實踐,逐步推動中央廚房以及聯合採購聯盟,提升偏鄉學校午餐品質已有相當成效。此計畫在校內結合建築學系、工業設計學系、不分系的師資,辦理跨域設計思考工作坊以及推動飲食教育之創意工作坊,共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課程讓學生跨科系合作,為偏鄉學校的午餐供應提出創意解方,也讓同學們體會如何運用各自的專業具體解決社會上的真實議題。
在「產業共創組」中以「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獲得首獎,電機系李文熙教授代表領獎
首獎/產業共創組/「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
代表「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團隊領獎的成大電機系李文熙教授表示,第一次參加就拿到首獎,被動元件產學合作落實在社會責任。
「產官學研大聯盟打造台灣新護國神山─被動元件產業」團隊主要成果在,成立國巨-成大產學共研中心,每年投入 4 千萬共研經費產出 10項 以上被動元件技術專利與技轉到產業,培訓 30 位以上碩博士生,協助國巨電子成為全球第一大被動元件大廠為目標。同時以卑金屬鋁材料為核心打造四代核心技術,進行被動元件電容器、電阻器材料創新革命與循環經濟軟板銅導線創新加法碳中和製程,創造產業年產值高達百億以上、衍生 3 家新創公司募資高達 7,000 萬、技轉 2,200 萬,建立校園創新創業達到自主台灣電子產業上游先進材料供應,提升台灣電子產業全球競爭力為目標。
在「生態共好組」中則有「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獲得楷模獎,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王驥魁教授代表領獎
楷模獎/生態共好組/「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
代表「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團隊領獎的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王驥魁教授表示,找樹的人至今已成立 7 年,自己帶領的光達研究人員,不辭辛苦在短時間內完成巨木地圖,合作的徐嘉君博士帶領的攀樹成員,常利用寶貴假日時間來執行計畫,永豐餘消費品實業長期挹注經費與協助舉辦活動,感謝大家辛苦的付出。另外,也感謝政府機關全力支持,例如:地政司、地礦中心、國土測繪中心、林業保育署與航遙測分署等在光達資料的取得與攀樹時的協助。最後,感謝關注巨木地圖計畫的群眾、網友們,共同參與保護巨木的行列。
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國立成功大學組成的「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團隊,近年利用空載光達資料演算和判讀,加速台灣巨木的探勘與發現。巨木地圖所使用的光達資料,是莫拉克風災後,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前身為地調所)利用空載光達技術進行的全台三維地形掃描。團隊為加速巨木尋找的速度,開發「自動化產製最佳視覺化的巨木剖面圖」的技術,於 2020 年底架網站讓群眾協助判識巨木的存在與否。網路使用者不僅僅是資訊消費者,更是資訊提供者。總共有 71,751 個疑似巨木點位經 372 位群眾辨識 3 次重複後,減少為 4,736 個,是世界上利用群眾參與尋找巨木的公民科學首例。
在「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與教育推廣」獲楷模獎,生命科學系王浩文教授代表領獎
楷模獎/生態共好組/「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與教育推廣」
代表「海洋國家之海洋野生動物保育務實行動與教育推廣」團隊領獎的成大生命科學系王浩文教授表示,救援鯨豚 1 秒都不能等!成大長期關注生態、環境與保育,生科系師生自 1993 年,首次接受主管機關委託進行擱淺鯨豚處理,經過 30 多年來不間斷的努力,已是全台灣最重要的鯨豚搶救團隊之一,也是大學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表徵。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於 2009 年正式掛牌設立,成立 15 年來已經處理了超過 300 件擱淺通報案、鯨豚隻數超過了 410 隻次,其中有 32 隻在經過評估後,進行原地或異地釋回,狀況較嚴重的個體運送到台南四草鯨豚搶救站,經過完整的救援、醫療與復健後,有 10 隻順利的進行野放。期間,累計處理超過 10 起小虎鯨集體擱淺的事件,2013 年獲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保護鯨豚績優團隊」表揚,2019 年受邀加入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成為會員國,2020 年 1 月更進行台灣有記錄以來第一隻死亡擱淺的藍鯨的骨架清洗與去腐保存工作,2022 年設立「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2023 年,鯨豚中心與現任中心主任王浩文教授,分別獲得海洋委員會第一屆「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團體組與個人組的獎項肯定。
資料來源: 新聞中心